人至察则无徒是一种社交障碍(人无完人处世的哲学)

人人都想成为一个明察秋毫、绝顶聪明之人,但有时候,太聪明不见得是一件好事,而糊涂却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。

糊涂的境界分为两种,一种是不明事理,不辨是非,这是真糊涂。还有一种是在看清一切之后,看破不说破,看穿不揭穿,这是一种带有智慧的糊涂,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。

有境界的糊涂,需要有一颗慈悲、包容之心,有了这样的心,与人相处,周围人就会没有压力。

《增广贤文》中有一句话: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”。人如果活得太明白或过于严厉,对人要求过高,周围人就会很有压力,进而不愿意与其交往或共事。做领导的如果制定的政令过于严苛,老百姓就会活不下去。

周朝的周厉王暴虐成性,奢侈专横,百姓就开始在背后议论他。有人就劝谏周厉王,说百姓不能忍受这样的暴政。周厉王不仅不听,还找来卫国的巫师,让他监视那些老百姓,看谁议论他,就抓起来杀掉,这样一来,议论的人是越来越少了,诸侯也不来朝拜了。

秦朝统一六国之后,设立了非常严苛的法律,后来老百姓民不聊生,最后爆发农民起义。

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,制定很严苛的法律,有大臣就说,如果人人有过,人人都是戴罪之身的话,又怎么会真的实现安居乐业呢,如果人的一举一动都有他人的注视,恐怕连睡觉都不得安心,治理国家要有宽厚的心,要为民做主。就像鱼儿为什么不能脱离深渊,因为鱼儿也需要有安全感,也需要有自己的成长空间。

与人相处如果对人过于严苛,过于挑剔,处处看人不顺眼,那么人际关系就不会和谐。

在一个小镇上,有一个老禅师和一个农夫,正在下棋,这时候过来一个路人甲,向老禅师打听这个小镇的情况。

老禅师问他:“你之前居住的小镇在你印象中如何?”

路人甲说:“那里竟是些不三不四素质低下的人,在那里住得十分不愉快,所以想换个地方居住。”

老禅师就说:“那你搬到这个小镇居住,可能也会像你以前一样失望的,因为这个小镇的人和你之前居住的小镇的人差不了太多。”

然后又有一个路人乙来询问同样的问题,老禅师还是问了同样的问题。

路人乙回答说:“我之前居住的地方,那里的人十分友好,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,因为想要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,所以来到这个小镇。”

老禅师说:“施主,你很幸运,这个小镇的人都是和你差不多的类型,相你们会相处得很融洽。”

这时,坐在旁边的农夫不解地问道:“为什么两个人都是问你同样的问题,你的答案却是相反的。”

老禅师笑着说:“如果你以欢喜之心待人,看万事万物自然都是欢喜的,如果你以悲苦之心待人,看万事万物,自然都是悲苦的,如果我们以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,在我们眼中都是美好的,如果以挑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,那么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景象,生活中,如果总是以严苛挑剔的眼光,看待周围的人和事,那么在你眼中,世界是不完美的,如果能以宽容欣赏的眼光,看待周围的人和事,心存善念,宽以待人,这样,我们在为人处世上,会变得更加游刃有余。”

苏轼曾做过一首诗:“人皆养子望聪明,我被聪明误一生。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。”

后有人也同样用四句诗来评这句诗:“东坡悔被聪明误,我说聪明不误人,只怕聪明不透顶,聪明反累最愚身。”

我认为这里的愚鲁,并不是真正的希望子孙愚鲁,而是希望子孙能够收起锋芒,看明白一切,仍能以糊涂之心为人处世。而后人评价的,“只怕聪明不透顶,聪明反累最愚身。”如果聪明透顶,就不会被聪明所累,那么这里的聪明透顶的境界,就是看破不说破,以包容、慈悲之心看待世界的一种糊涂境界。

郑板桥说:“聪明难,糊涂难,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。”

用聪明、至察之心用来搞科研,做学问,做推理,是非常合适的。但是如果用在为人处世上,就可能会让自己没有朋友。与人相处,不可用至察之心,要尽量多一些包容,少一些苛责。多一些尊重,少一些要求。


版权提醒:由于“人至察则无徒是一种社交障碍(人无完人处世的哲学)_七宝歌词网”的歌曲信息来自网友上传分享,版权归属没办法及时考证,任何音乐作品的版权拥有者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本站会尽一切所能在最大范围内保证版权人行使权利,保护版权人的合法利益。本站点所有资源均为网友提供,仅用于试听交流之用。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七宝歌词网将及时删除处理!


标签:

随便看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