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私,你都不敢?

对别人好是公认的美德。

的确,很多研究证明「利他」能为自带来的好处;但也发现,没有原则地放弃自我对他人好,很可能是一种病态的利他( oakley,2012 ) ,反而会给关系带来负面影响。

比如: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某个视频,男孩用省吃俭用攒两个月的工资为女朋友买了部手机,但对方最终还是和男生分手了。

女方认为对方表达爱的方式令人无法接受,不是真正爱TA;该理由想必你也会有所诧异,都这么好,为什么换不来应该得到的?

没错,我也非常诧异。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学习,我认为一个真正不懂自私的人,TA对感情的表达会存在偏见。

研究发现,一些人为了喜欢不计代价维持情感和人际关系,通过对方反馈来确认自我价值,均属于关系中的“自虐”。

这样的牺牲与付出不会真正快乐,长期彼此都会不堪重负;正如克罗克等人指出的,任何需要为他人牺牲自己的目标都不可持续,长远对两方都不好( Crocker ,2018 )。

到底如何做?

假设上述男主是你,内心肯定会说“我大概率不会买”;该问题也许没有标准答案;至少我认为在自私与各种感情之间,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条界限。

自私的分类

谈及自私,许多人习惯把“自顾自己利益不管集体利益的人”给贴上自私的标签,我非常不赞成,但无能为力。

假设连自我基础需求(利益)都无法保障,何以满足团体?

人本主义哲学家、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(Erich Fromm)早些年写过一篇文章为《自私与自爱》以此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。

其结论指出,“现代社会文化充斥着对自私的禁忌,这让人们对健康的自爱感到很内疚”。

原文是这样说的:

自私本质是最大的邪恶,但它却被用来操控;目前在学校、家庭、文学教育或社会中都成为人们常用的工具之一,“不要自私”是句铭刻在千千万万孩子心中的话,一代又一代。

正是在“不要自私”的训诫中,“自私”的概念却被模糊扩大了,你很难定义它确切的含义,并会有意识关联在多种场景下。

不要自私意味着「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」,不违背别人的愿望;它还意味着「不要爱自己,不要做自己」;正是这样的“不要自私”传达给人们一种什么息呢?

我们活在社会、公司的规则下,自我感受不重要;我要臣服于更重要的东西(责任、期待)等以此牺牲当下的小我。

这如同:

聚会时不抢着买单就是自私;兄弟向你借钱,不答应就是自私,只顾完成自己的工作,不跟别人帮忙就是自私;仔细想想,这不是强行牺牲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别人吗?

我们又凭什么说服自己的利益。

不得不说,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在提倡「无私精神」,这当然是好的一面。

但演变成不奉献就是自私的表现,难免给每个人增加了沉重的「心理负担」,也无形中增加人与人的社交成本。

因此,在“自私与不要自私”中间徘徊久了,“不敢自私,对自己好”反而成为一件难事。

比如:

你看不到,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;当被满足时内心会充满不安感,甚至不敢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争取,在取得成绩时会有一种不自信、不配得到的冒充感。

严重者不允许自己休息和享受,在休息时会觉得内疚;亦或者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照顾。

弗洛姆说:这是外在声音内化成的一种对自我的敌意;那到底什么是自私?我认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:1)主观自私意识,2)客观自私行为

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·道金斯在《自私的基因》中认为,种族的继续繁衍不是物种的自私,而是基因的自私,进化的目的是为实现基因最大利益,基因就是DNA。

生物从本质上看是各种不同基因的组合,由本能地去推崇想要、寻找和改变的动力;而这种动力进化随着时间发展便会形成意识形态。

前者的另一面也有「让自己变得更好,想要更多」的意思;是人就不可避免。

哪怕提倡无欲无求的佛家高僧,脑子中也难免会时不时冒出各种自私的念头;只不过他们可以修炼得好,没有转化成外部行动。

后者可看做一个人的外显行为,按照程度可分三个层级:1)舍己利人,2)利己利人,3)损人利己

首先,可能你会奇怪舍己利人怎么算是自私行为呢?事实上绝对无私是不存在的,每个人都会在关系取舍上平衡,因此所有无私也是相对的。

举个例子:

家庭关系里父母包庇子女属于无私的爱,若子女犯错对社会而言属于“自私行为”;战争中的舍己报国属于无私,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则是自私的。

其次利人利己是很多人为“自私”做开脱时最喜欢用的处方。

他们会说自私可以,但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可以;或者这件事有利于别人就更好,但本人经常出现言行不一状态,也正是所谓的「道德绑架」。

想想看,连舍人利己有时都会伤害到别人,又哪来这么多利TA或利己不损人的行为呢?

再者损人利己许多人就比较清楚,一般表现出“你要大度,不要斤斤计较”;自己却因几块钱的水果与周边商家争吵不停,做着小肚鸡肠的事情。

总而言之,社会从来不是单一色彩也没有那么多是非对错,自私也同样,人生所遇的问题都不止一个答案。

它就像一种润滑剂,经常让你在进退两难中取舍;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,所得的结论自然不同;那是谁影响了你的价值选择呢?

价值与人格

具体而言,有“成长环境”和“社会影响”两个方面。

心理学家吉利根投入大量精力研究发现,一名男孩出生时若抚养者是母亲,在情感上会出现“男子气概”,他们会经历大量「你要独立自强」的教育。

但女孩不同,始终在母女关系中长大,比较依恋母亲;所以成熟后会逐渐形成自我身份感。

他们对“自我的认识”和“对世界的看法”始终与「关系」缠绕在一起。

在关系中长大的人有更强的共情能力,对他人的感知更加敏感,也会为关系的维护付出更大努力。

由此,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女性的自私人格与男性相比,某些情感下更弱一些,这也验证了「母爱」的伟大;可在关系中长大的人,价值观、自身感受也会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。

有时女性会因为他人的意见质疑自身感受的“道德性”,也会根据别人的眼光调整判断;男性相比较少,妈宝男即是其中一类。

我身边就有此类案例:

小时候与我一起上学的邻居家孩子,各方面一直是母亲陪同。

由于母亲当家,教育理念也与男性不同,她认为比起财富和地位,和睦的家庭关系是最有价值的,也是男人长大成熟后应该追求的。

现在看来,的确是这样。

他已经有两个孩子,和妻子在电子厂做着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,每年过节定期回家看望父母,非常孝顺。

另外一个发小却不同,我经常听他在和我父亲的沟通中谈到“你们没有经历过穷日子不知道万事难”,一旦没有物质上的宽裕生活,你们就会知道还是钱有价值;长大要趁年轻大胆闯,去做事业。

在大学时我那位发小已经出去打零工、实习锻炼自我,现在看来,他父亲的价值观,的确是目前社会中盛行、有利于个体谋生长期发展的。

由此来说,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存在差异,但个人最初对于价值的认识也会随着变化而调整,可不会出现太大差异;这也见证了那句卢梭在《爱弥尔》的名言“父母是最好的老师”。

而自私人格是在「价值取向」和「关系」两者交互下产生的。

Horner (1970) 曾分析过一个关于女性成功的故事,安妮取得全班最好的成绩但TA却并不开心,TA认为“分数高就是成功”的判断逻辑里有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,这些东西并不是自我想要的。

当然,在社会中也有一些人打着“女权”主义批判那些放弃家庭和感情去追求事业的独立女性。

这种强大价值观的输出,其实和灌输女性要以家庭为重,看似截然相反,其实没有什么不同。

因为它属于霸权逻辑,仍然粗暴地想要绑架别人的价值观;在此背后透露的其实是一个人的选择,而选择无非面临的是「目的倾向」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很多人觉得自私就是「满足自我」或「伤害他人」,实际情况是没有绝对对错,也没有绝对“真相”,只是我们所看到的视角略显不同。

比如:你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意愿找到份稳定的工作,到28岁时在家相亲结婚生子;退居二线照顾家庭。

当然你也有另一种选择,毕业后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、独居过着想要的生活,认为年轻应该创出属于自我的一片天地;可在父母眼里认为你不孝顺,30岁出头也不结婚。

双方有错吗?都没有。

我也经常为此类事情和父母争吵,一次次在争吵中妥协;在我看来,满足自己从而伤害他人的感受并不是一种“道德污点”,而满足他人牺牲自己就属于对人生的不负责任。

可以说父母、我们、领导、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真实的;这种情况下,一种幸福必然伤害另一种幸福,价值取向必然伴随着他人的牺牲;所以,这是自私但我们不必自责。

我见过很多人因为此类事情的选择做出自我牺牲,甚至还有人在犹豫不决中做决定。

待后来回顾时,满嘴抱怨的说「都怪别人、都怪父母」,其实不怪他们,怪就怪自己没有“认识事情的能力”。

因此,自私不是因别人的评价,或某些逃避、恐惧下生成而是一种价值取向。

搞清楚内心快乐的来源,选择哪个更容易让自己幸福才是「自私」的第一步,但我们也要小心那些「不健康的自私」。

自私的正反面

伟大思想家马克思说,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既自私又无私,他既能满足自我同时又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主动付出。

心理健康的人多半以「自我为中心」;但是,在我们生活中极度自私的人相对难以分辨;他们总打着各种幌子横行霸道,可通常有两种重要特征:

1)利益至上,2)缺乏同理心(Empathy)

热播电视剧《二十不惑》中有段情节,姜小果给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王薇借300块钱,后来姜小果想换手机让对方还钱,结果没还还引起同学围观;并被批评没有同情心。

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道德绑架,极度自私的人善于利用大众的同情心,站在道德制高点,要求别人无私奉献,工作中也极其常见。

其次在他们的世界中只会考量自己的利益,经常为了利益枉顾他人;背后实则为缺乏信任、安全感的表现。

因为他们谁也不爱,所以很难建立信任,造成神经时刻处于紧绷状态;注意,这里所谈的“信任”不是对个人能力的信任,而是对人格、态度或价值观方面。

从这个意义上说,同理心弱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,那眼中剩下的也就只有「利用」。

那健康的自私是什么样的?

临床心理学博士卡罗尔·吉利根Carol Gilligan提出一种新的责任观;它认为:

在沟通时我们需要把负责任的对象、从他人换成关注“关系”本身,即我们应当向关系中的每一方负责(每一方也包括自己)。

很多时候我们处理问题过于简单粗暴,直接抛出一种结论,然后为此争吵或冷漠,这都不是一种真正负责的方式。

关系和真相一样复杂多面,真正处理的方式应当尽可能把关系中的每个人都考虑其中、尽可能考虑已知、复杂的因素。

然后在每个环节充分沟通,这样决定就不再是一个结论,而是充满了沟通、谅解、到解决的过程。

比如,借钱这件事。

你可以先尝试询问对方遇到什么困难?并表示谅解,再说出自己是否能够支持,以及支持额度和需要什么时候偿还、怎么保证到时候能够拿到?

这样,双方的安全系数都得到了保障。

一上来就回拒是多数人一贯作风,TA不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,还会让彼此的交情变得越来越淡,并在双方内心留下不好的印象;想想看,是不是

所以,我们在判断责任时,不是一下给出一个选择A/B的绝对值;而是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因素、权衡所有可能性。

充分站在「关系」做出一系列决定而非“一个”决定,这样才能对彼此负责。

由此看来,新责任观带出新的解题方法是对责任负责,它适应很多情景;但清晰的是,没有一种真相是孤立能够存在的,在沟通和共情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就会发生改变。

健康的自私

我们该怎么保持「健康自私」呢?我认为有三个条件:1)了解需求,2)彼此共情,3)真诚表达

首先,当接到朋友发来的诉求时不要着急回拒或答应,应该留出充分的时间了解自己和对方真实“需求”。

假设内心出现「我是不是太自私」的对话时,不要着急下结论。

因为这种怀疑会使自己陷入非黑即白的认知中,不要被该念头带着走;可以尝试用第三方(关系)视角审视,把自己抽离出来看问题。

比如:

我在出版第一本书《复利思维》时找大佬帮我写推荐语,曾遇到过此类问题;我不知道别人能否答应,主要原因是自我的诉求和别人的理解是不同的。

我需要给对方提供更多的履历、项目成功经验背书证明自己优势,对方才会认为“给你背书我也有面子或拉高身段”;假设我一直只阐述需求不考虑其他,最后结果一想便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一些朋友在决策时喜欢用第三方立场做参考,他们拿不定注意会找「伙伴」帮助,会问如何是你该怎么办?

这种往往得不到自我想要的答案,毕竟别人没有经历过就无同等感受;即便经历,人与人的磁场关系也无法复制;所以,真正能处理的人还是自己。

其次,彼此共情本身在“洞察和区分”。

美国首位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·萨提亚(Virginia Satir)女士提出的萨提亚沟通模式我认为非常受用,让我在表达中学会区分自我、他人、情景、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自我是洞察交互中自己的情绪与需求、他人是对方的情绪和需求、情景为引发冲突和具体讨论的事件。

忽略到任意一面都会陷入委屈自己或讨好对方上,最后会变成自责与指责。

随便举个例子:

每逢过节跟父母通电话过程中,常有争执发生;都是多穿衣服、注意安全等嘘寒问暖的问题,有时可能因为一句质疑就出现摩擦。

其实,唠叨是一种关心。

假设自我没有觉知到背后的情绪,即便是好心嘴上也不很愉快;既然知道最终要妥协,为什么我们不能换一种让对方可接受、自我更满意的方式呢?

另外,维琴尼亚·萨提亚认为人分为五种,讨好型占据50%,指责型占30%、超理智占15%、回避型占0.5%,一致性只有4.5%;而追求的健康自私就属于那4.5%。

所有的彼此共情最后自然少不了表达,作为在社会职场多年的人而言,我认为说话的方式和内容都不是最重要的。

有时自己觉得很得意的表达,其实成熟的人一听就知道真假状态。

假设若不在公众场合下,大可不必小心翼翼,你只需把两者之间自我所想、所感、期望和觉得产生的误解拿到“桌面”坦诚相待即可。

值此,自私自利的人不受欢迎,但无限满足对方需求的习惯不是好事。

易于接受他人要求的习惯会给对方造成惯性依赖,求助方会不断增加难度,一旦无法得到预期结果又会产生不愉快心理。

多环节的真诚沟通,找到一个可以确保双方心理和感受都维持在平衡位置的状态,才是对「关系」的一种良好维护。

总结一下:

正确认识“自私”是成年人的必修课。

连自己都不在乎还怎么懂得爱护别人?同等,完全丧失自我保护意识的人无法给予他人保障。

其实放下一些自认为“应该或不应该”的事情,多考虑些是否开心或快乐,也许更能相互成就,希望你能收获「无需抱歉」的关系。


版权提醒:由于“自私,你都不敢?_七宝歌词网”的歌曲信息来自网友上传分享,版权归属没办法及时考证,任何音乐作品的版权拥有者,请及时联系我们。本站会尽一切所能在最大范围内保证版权人行使权利,保护版权人的合法利益。本站点所有资源均为网友提供,仅用于试听交流之用。如有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七宝歌词网将及时删除处理!


标签:

随便看看